父亲的打工生涯[ 晨曦文学社 ]
导读:父亲64年生人,自小在农村长大,没见过什么世面,长大后背井离乡学了一点手艺,但生活却一直未见好转。遇见母亲后结婚生子,我和弟弟相继出世,生活的压力让这个年轻的家庭忍受了不少苦难,父亲一直都在为一家人的生 ...
父亲64年生人,自小在农村长大,没见过什么世面,长大后背井离乡学了一点手艺,但生活却一直未见好转。遇见母亲后结婚生子,我和弟弟相继出世,生活的压力让这个年轻的家庭忍受了不少苦难,父亲一直都在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,这是他的责任,也是他的命运。
父亲的打工生涯从很早就开始了,他包过活、开过车、在修理铺当过学徒、自己也开过机械修理铺,但都没能继续下去。那时候我和弟弟已经上学,家里开销大,生活难以为继,万般无奈之下,父亲只得接受别人的建议南下广东谋生,而这一去,便是16年。
刚到那边的时候工作并不好找,父亲四处找认识的人帮忙介绍工作,可要么是别人给的工资低,要么是自己干不了,在最便宜的旅馆里住了半个月后,身上的钱还是花完了。没有办法,一个大男人放下面子,去给街边摆摊卖快餐的洗碗,不要工钱,只要人家一天管两顿饭。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礼拜后,父亲终于找到了一家工厂,直到后来再遇到那个卖快餐的老板,他还笑着招呼父亲,以后要是再有困难了还过来他这边。
刚安定下来的父亲并不顺利,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环境都让他有些不适应,待遇也不好,他已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,后来工厂的老板被父亲的勤快和手艺打动,情况才逐渐好转,父亲留下来,开始了他长达16年在外谋生的日子。
那时候我年纪还小,对离别、思亲等没有太多感受,况且有母亲在家,因此对父亲的思念只集中在他每年回家前的那几天。家乡地处北方,每年到了芒种便是收麦子的时节,那个季节,黄灿灿的麦穗沉甸甸地在风中摇曳。我上小学的时候,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高,夏忙往往是农民一年中最累的时候,大量的劳动都要靠人工完成,家里的地虽然不多,但即使有我的帮助,母亲一个妇道人家也实在无法完成这么多繁重的劳动。父亲每年便赶在夏忙之前回家,在农村最忙的时候在家里待上一个月,而过年的时候,家里就只有母亲、奶奶和我们三个孩子了,父亲照例是不回来的,一是车票难买,二是嫌费钱。那些年我们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父亲在家的年,直到后来农业机械化普及开来,父亲再不用夏忙的时候回来,年夜饭的餐桌上,总算能看到父亲的影子了。
父母均是初中毕业,有一定的文化基础,这在当年那个电话并不普及的年代为他们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,那时候一封信要寄好久才能到,等收到回信,又是好久。儿时的记忆中,母亲收到父亲的来信后,很仔细地读又很仔细地回信,家里的许多事务,都是在父母的纸笔中商定和解决的。有几次母亲写信的时候,我也给父亲写了封信一起寄去,令我感动的是,父亲并没有忽略我的感受,他在给母亲回信的时候,会单独回一封信给我,言词之中充满了鼓励,让青春躁动的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。后来电话逐渐普及,父母的信件往来才大大减少,再后来家里也装了电话,父母之间就再也不写信了。遗憾的是父母均没有保存信件的习惯,那些当年承载了家庭温暖的信件一封也找不到了,如果那些信留到现在,绝对是件宝贝。
父亲的打工生涯一直平平淡淡,没有什么波澜,和别人不同的是,父亲在外十几年,一直是在同一个工厂里,他没有看到我们三个孩子是如何长大的,但他却是看着老板的两个孩子长大的。成了老员工也有好处,虽然工资不见得和他的付出成正比,但老板对他总算还好,别人也很尊敬他,用他的话来说,到了这个年纪,也就知足了。
我参加工作后曾在广东出差一年,去过父亲打工的地方,回来后我就哭了,因为我实在不能想象,父亲在那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是如何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。父亲曾经跟母亲开玩笑,说他感觉自己上班就跟坐牢一样,每天一睁眼就是重复着同样的工作,下班以后也无处可去,时间久了,自然会烦。何况父亲的住宿条件挺差,我实在不能想象每年过完年他远去打工的时候,是怎样的一种心境。
如今我和弟弟也在外面工作,我们爷仨不在家,家里就只剩下母亲与妹妹相伴,弟弟的工作地点离父亲不算太远,放长假的时候还能过去看看,总算不再是一年只见一次了,可惜我调离了广东,回老家的机会较多,但见父亲与弟弟,也只有一年一次。今年春节还没有过完弟弟就要回去上班,我们一家人送到门外,母亲说了句让所有人差点掉眼泪的话:“再见到你又得一年以后了”。
打工的日子是苦的,工作累,生活也累,漂泊异乡,很难找到几个知心朋友。与好友家人沟通,仅能通过电话或者网络,毕竟见不了面,有些话说起来还是费劲,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句话,“异地恋就像是手机里养了一只电子宠物”,我除了苦笑还是苦笑,因为我曾经有一段十分美好的爱情,就是因为这个而葬送的。
在网上查了一下,“打工”一词是这样定义的:一,受雇于人,替别人工作;二,离乡背井到外地、外省工作;三,包括体力工作和文职工作,但多指从事比较劳累、每天工作时间比较长、收入不高的体力工作;四,一般来说,指从事不太稳定,不属于铁饭碗的工作;五,往往带有寄人篱下、忍气吞声、忍受低收入、长工时工作的特点。
父亲是打工者,弟弟也是打工者,我虽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头衔,但学校既不出名,也就算不得什么,何况我虽在国企,却属于劳务派遣制,和我整天对别人说的单位其实没有任何关系,我最多也只算是个稍好一点的打工者:环境好一些,待遇好一些,保障好一些。从狭义上讲,打工确如网上定义的那样,但从广义上来说,即使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敲着代码的白领,也能算在打工者之列。
多数人都在为别人打工,成为老板的毕竟是少数,而打工者的目的都一样——让自己过得好些,让家人过得好些。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初衷下,远远地去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城市。父亲的努力,换来了我们家现在较好一点的生活条件,当然,这其中也有母亲的坚守,父亲曾说过,如果没有母亲在家操持一切,他在外面一刻也待不住。
父亲这一辈人工作在城市,生活在农村,他们在城市赚钱,却在老家花钱,他们建设了城市,却不被城市接受,当然,因为他们的家在农村,所以他们自己也从未打算被城市接受,他们只当自己是个过客,即使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多年。
而我们就有些不同了,同辈的朋友们多数是上过大学的,大家有自己的梦想,希望能够在城市中立足,毕竟城市能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资源、更多的机会和更高品质的生活,只可惜要想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是如此的艰难,我们踽踽独行四处碰壁,想回头时却发现已不可能:我们向往从小长大的农村环境的温馨,却已没有了从事劳动的技能和体力;我们渴望成为城市的一员,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去面对可以预见的困难和挫折。我们抛弃了农村,农村也抛弃了我们,终究是无法回头。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化,现在的农村几乎成了中年妇女和老年人的天下,乱糟糟的,平时回去,找不到半个青壮年,大家都在外奔波,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梦想,中年人为了自己的家庭。
父亲的打工生涯没有结束,弟弟和我的打工生涯刚刚开始,出门在外,大家都渴望衣锦还乡,但成功的人毕竟少之又少,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,坦然面对遇到的一切困难,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的。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记者采访那些进城打工、为了省钱而住在桥洞下面的人,他们也是父亲那样的年纪,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采访,一位长年在外的人告诉记者:“他们是怕家人看到他们这个样子难受,嫌丢人。”
其实,凭自己能力吃饭的人永远不丢人,他们活的同样伟大。
父亲的打工生涯从很早就开始了,他包过活、开过车、在修理铺当过学徒、自己也开过机械修理铺,但都没能继续下去。那时候我和弟弟已经上学,家里开销大,生活难以为继,万般无奈之下,父亲只得接受别人的建议南下广东谋生,而这一去,便是16年。
刚到那边的时候工作并不好找,父亲四处找认识的人帮忙介绍工作,可要么是别人给的工资低,要么是自己干不了,在最便宜的旅馆里住了半个月后,身上的钱还是花完了。没有办法,一个大男人放下面子,去给街边摆摊卖快餐的洗碗,不要工钱,只要人家一天管两顿饭。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礼拜后,父亲终于找到了一家工厂,直到后来再遇到那个卖快餐的老板,他还笑着招呼父亲,以后要是再有困难了还过来他这边。
刚安定下来的父亲并不顺利,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环境都让他有些不适应,待遇也不好,他已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,后来工厂的老板被父亲的勤快和手艺打动,情况才逐渐好转,父亲留下来,开始了他长达16年在外谋生的日子。
那时候我年纪还小,对离别、思亲等没有太多感受,况且有母亲在家,因此对父亲的思念只集中在他每年回家前的那几天。家乡地处北方,每年到了芒种便是收麦子的时节,那个季节,黄灿灿的麦穗沉甸甸地在风中摇曳。我上小学的时候,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高,夏忙往往是农民一年中最累的时候,大量的劳动都要靠人工完成,家里的地虽然不多,但即使有我的帮助,母亲一个妇道人家也实在无法完成这么多繁重的劳动。父亲每年便赶在夏忙之前回家,在农村最忙的时候在家里待上一个月,而过年的时候,家里就只有母亲、奶奶和我们三个孩子了,父亲照例是不回来的,一是车票难买,二是嫌费钱。那些年我们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父亲在家的年,直到后来农业机械化普及开来,父亲再不用夏忙的时候回来,年夜饭的餐桌上,总算能看到父亲的影子了。
父母均是初中毕业,有一定的文化基础,这在当年那个电话并不普及的年代为他们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,那时候一封信要寄好久才能到,等收到回信,又是好久。儿时的记忆中,母亲收到父亲的来信后,很仔细地读又很仔细地回信,家里的许多事务,都是在父母的纸笔中商定和解决的。有几次母亲写信的时候,我也给父亲写了封信一起寄去,令我感动的是,父亲并没有忽略我的感受,他在给母亲回信的时候,会单独回一封信给我,言词之中充满了鼓励,让青春躁动的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。后来电话逐渐普及,父母的信件往来才大大减少,再后来家里也装了电话,父母之间就再也不写信了。遗憾的是父母均没有保存信件的习惯,那些当年承载了家庭温暖的信件一封也找不到了,如果那些信留到现在,绝对是件宝贝。
父亲的打工生涯一直平平淡淡,没有什么波澜,和别人不同的是,父亲在外十几年,一直是在同一个工厂里,他没有看到我们三个孩子是如何长大的,但他却是看着老板的两个孩子长大的。成了老员工也有好处,虽然工资不见得和他的付出成正比,但老板对他总算还好,别人也很尊敬他,用他的话来说,到了这个年纪,也就知足了。
我参加工作后曾在广东出差一年,去过父亲打工的地方,回来后我就哭了,因为我实在不能想象,父亲在那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是如何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。父亲曾经跟母亲开玩笑,说他感觉自己上班就跟坐牢一样,每天一睁眼就是重复着同样的工作,下班以后也无处可去,时间久了,自然会烦。何况父亲的住宿条件挺差,我实在不能想象每年过完年他远去打工的时候,是怎样的一种心境。
如今我和弟弟也在外面工作,我们爷仨不在家,家里就只剩下母亲与妹妹相伴,弟弟的工作地点离父亲不算太远,放长假的时候还能过去看看,总算不再是一年只见一次了,可惜我调离了广东,回老家的机会较多,但见父亲与弟弟,也只有一年一次。今年春节还没有过完弟弟就要回去上班,我们一家人送到门外,母亲说了句让所有人差点掉眼泪的话:“再见到你又得一年以后了”。
打工的日子是苦的,工作累,生活也累,漂泊异乡,很难找到几个知心朋友。与好友家人沟通,仅能通过电话或者网络,毕竟见不了面,有些话说起来还是费劲,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句话,“异地恋就像是手机里养了一只电子宠物”,我除了苦笑还是苦笑,因为我曾经有一段十分美好的爱情,就是因为这个而葬送的。
在网上查了一下,“打工”一词是这样定义的:一,受雇于人,替别人工作;二,离乡背井到外地、外省工作;三,包括体力工作和文职工作,但多指从事比较劳累、每天工作时间比较长、收入不高的体力工作;四,一般来说,指从事不太稳定,不属于铁饭碗的工作;五,往往带有寄人篱下、忍气吞声、忍受低收入、长工时工作的特点。
父亲是打工者,弟弟也是打工者,我虽然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头衔,但学校既不出名,也就算不得什么,何况我虽在国企,却属于劳务派遣制,和我整天对别人说的单位其实没有任何关系,我最多也只算是个稍好一点的打工者:环境好一些,待遇好一些,保障好一些。从狭义上讲,打工确如网上定义的那样,但从广义上来说,即使那些坐在办公室里敲着代码的白领,也能算在打工者之列。
多数人都在为别人打工,成为老板的毕竟是少数,而打工者的目的都一样——让自己过得好些,让家人过得好些。父亲就是在这样的初衷下,远远地去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城市。父亲的努力,换来了我们家现在较好一点的生活条件,当然,这其中也有母亲的坚守,父亲曾说过,如果没有母亲在家操持一切,他在外面一刻也待不住。
父亲这一辈人工作在城市,生活在农村,他们在城市赚钱,却在老家花钱,他们建设了城市,却不被城市接受,当然,因为他们的家在农村,所以他们自己也从未打算被城市接受,他们只当自己是个过客,即使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多年。
而我们就有些不同了,同辈的朋友们多数是上过大学的,大家有自己的梦想,希望能够在城市中立足,毕竟城市能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资源、更多的机会和更高品质的生活,只可惜要想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是如此的艰难,我们踽踽独行四处碰壁,想回头时却发现已不可能:我们向往从小长大的农村环境的温馨,却已没有了从事劳动的技能和体力;我们渴望成为城市的一员,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去面对可以预见的困难和挫折。我们抛弃了农村,农村也抛弃了我们,终究是无法回头。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化,现在的农村几乎成了中年妇女和老年人的天下,乱糟糟的,平时回去,找不到半个青壮年,大家都在外奔波,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梦想,中年人为了自己的家庭。
父亲的打工生涯没有结束,弟弟和我的打工生涯刚刚开始,出门在外,大家都渴望衣锦还乡,但成功的人毕竟少之又少,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,坦然面对遇到的一切困难,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的。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记者采访那些进城打工、为了省钱而住在桥洞下面的人,他们也是父亲那样的年纪,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采访,一位长年在外的人告诉记者:“他们是怕家人看到他们这个样子难受,嫌丢人。”
其实,凭自己能力吃饭的人永远不丢人,他们活的同样伟大。